查看原文
其他

沈骑 | 重视国家语言安全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02-05



沈骑,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同济大学语言规划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担任Educational Linguistics(De Gruyter)执行主编,主要从事语言安全与语言规划研究、教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在Language Policy、Language Teach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外语》等SSCI,A&HCI及CSSCI检索的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语委重点项目等项目10余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语言国情研究”栏目是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学术发表重镇之一,在海内外语言学界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自2008年栏目首创以来,该特色栏目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语言学研究者参与到中国语言国情的热点问题讨论之中,聚焦中国语言生活的新问题、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推动中国语言学自主知识建构与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学术引领作用。

国家语言安全研究是“语言国情研究”栏目一直关注的热点领域。早在2009年,陈章太先生就率先从语言资源角度谈到了语言安全问题,陈老结合自身从事语言文字管理与科研工作的经验,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他对语言安全的看法:“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能够满足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不出现影响国家、社会安全的语言问题。语言安全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方面较广,具体包括语言文字本身状况和语言文字使用与国家社会安全的关系。”陈老对语言安全这一重要概念的界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与价值,是中国语言学者结合中国语言国情,对语言安全乃至国家语言安全的深刻思考,也是对中国语言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经典范例。一方面,语言安全作为一个社会语言现象,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史,但国内学者对此领域了解不多,甚至有不少语言学研究者对语言安全这个概念存在偏见与误解,亟待从学理上正本清源。另一方面,从中国语言学自主知识创新角度看,语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国家的政治稳定与长治久安,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与现实作用,中国在语言安全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都应成为中国语言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几年来,语言国情栏目陆续推出了一批国家语言安全研究的学术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2010年戴庆厦先生“语言关系与国家安全”一文,明确了语言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必然联系。2019年,赵世举先生对语言在国家安全中的角色与作用的论述,进一步系统论证了语言对于国家安全的价值与意义。


近十年来,受到语言国情栏目对国家语言安全研究这一话题的学术启发,笔者一直关注国家语言安全问题研究,先后主持与语言安全相关的省部级与国家级课题共6项,出版专著2部,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初步的理论探索。2020年,笔者抛砖引玉,在“语言国情研究”栏目从全球治理角度对国家语言安全问题发表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在此,希望对国家语言安全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发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国家语言安全规划研究势在必行。近十年来,随着国际形势急遽变化,日益严峻的全球风险社会预示着总体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迫切性,国家语言安全研究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亟待从总体国家安全角度开展国家语言安全规划研究。例如,自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在全球爆发以来,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语言安全问题突出,不容忽视。语言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愈益凸显,从应急语言服务中的语言动员、科普宣传到语言“大白”等环节,语言安全规划都不可或缺。目前国内研究多从语言服务角度,探讨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建设,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强化了语言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价值。但是,在国家应急管理机制之中,语言安全规划作为一项不容忽视的基础工程,至今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从语言规划角度看,单纯停留在语言服务层面的应急语言能力建设,体现了语言安全的工具观,但是却忽视了语言作为公共产品这一资源本质,未能体现语言安全的资源观。现有研究都强调了国家加强投入,提升国家语言服务能力的迫切要求。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面对重大疫情,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将语言应急服务与常态化的城市语言安全治理联系起来,如何提升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语言安全意识,才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其次,亟待构建中国语言安全理论体系。语言安全是国际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领域,但中国学者对其理论层面的探索并不多见。笔者认为,中国语言安全理论研究应从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的安全取向入手,全面探究国家安全视域下的语言观嬗变,梳理中国语言安全观的学术变迁史。通过爬梳语言安全理论的源流,揭示中国语言安全的学术发展脉络与轨迹,探索建构中国语言安全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从学科发展、理论发展、研究范式及方法等多维度阐释语言安全理论体系,并从国际比较与本土实践两个维度建构语言安全规划的实践研究范式,为国家语言安全理论的后续深入奠定基础。笔者注意到,近十五年来,“语言国情研究”栏目一直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关注颇多,为构建具有中国本土自主的语言安全知识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刊发。


最后,推动数据驱动的语言安全跨学科研究创新。语言安全起步于语言安全现象,逐步演变为语言行为,成为驱动国家语言安全规划的根本因素。因此,国家语言安全研究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客观上需要从跨学科角度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与突破。国家语言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下不容忽视的安全要素,数据驱动的国家语言安全研究是其关键。构建国家语言安全数据平台建设是亟待深耕和突破的一个战略性领域,关系到语言资源建设、语言服务以及国家语言治理能力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关键语言工程。该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对于语言学、国家安全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实现交叉融合,整合大数据技术、语言规划、社会语言学、翻译学、语料库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语言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信息科学与跨文化管理等多学科理论,瞄准和对接国家总体安全能力建设对理论创新的现实需求,具有学术创新价值。


自冷战结束以来,国家语言安全问题一直是西方大国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从美国遭受的“9·11”恐怖袭击所暴露出的国家语言安全危机,到欧洲各国所面临的多语生态治理的困境,再到全球抗疫所凸显的应急语言服务赤字,都折射出国家语言安全问题的现实复杂性。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频频出现由语言政治矛盾与语言民族主义引发的安全冲突。这些现实教训都凸显出当前开展中国语言安全现实应用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未来亟需加强对国家语言安全问题的深入系统调查和监控,研究建立国家语言安全预警与防范机制,研制国家语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国家语言安全指数,服务与回应国家语言安全治理的迫切现实需求。



文章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版面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唯一投稿途径为云南师范大学官网

学报编辑部:

https://xbbjb.ynnu.edu.cn/zsb/CN/1000-5110/home.shtml。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沈骑 | 重视国家语言安全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